達達主義(Dadaism)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戰敗的影響誕生了藝術家對野蠻戰爭的反抗想法,他們認為戰爭的出現與中產階級僵化、呆板而且充斥社會各個角落的舊秩序相關,於是這種反抗、顛覆的思想轉變為力量,他們在藝術創作方面有了變化。在作品上他們刻意證明其藝術性,反對創作規律,內容的偶然、隨意、沒有邏輯、脫離現實的主張是達達主義的特點,然而作品雜亂無章、失去形式與本質的統一性,也是創作無法持久的原因,此種放棄美學結構原則的藝術流派,終究只能在大時代裡曇花一現。

達達主義的前身是盛行於20世紀初(1910-1925)的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表現主義者在繪畫雕塑方面有著造型簡易、形狀不固定、扭曲、表面化的特徵,畫家善於運用強烈反差的色彩在描繪的對象上,尤其形體線條的模糊與光影晃動的特色受到印象派畫風影響甚大,之後表現主義漸漸擴散到其他領域。

表現主義風行的同時,也是資本主義興盛的時期,然而資本主義造成強烈的社會貧富不均,與自由平等的人道思想相背,於是人民有了反對既有秩序、創造更好的社會自由的念頭。「革命」的想法也在電影界發酵,導演Robert Wiene的《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F.W. Murnau的《吸血鬼》、《最後之人》、Fritz Lang的《馬布斯博士》、《大都會》都是這個時代的佳作。

gr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