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電影的耀眼時期早在
1919年勞勃偉尼(Robert Wiene)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便讓世人認識到電影的藝術價值,而非單純視為一種通俗的娛樂品,片中乖誕不經的造型和布景,導演大膽描述精神病態人物的行為與最後令人頭皮發麻的結局,讓這部片子在電影藝術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之後
F.W.莫勞(F.W. Murnau改編自Bram Stoker的小說「怪物德拉庫新」(Dracula)的「吸血鬼」(Nosferatu)、「最後之人」(The Last Laugh),與名家佛立茲朗(Fritzz Lang)以未來21世紀為背景的預言影片「大都會」(Metropolis),都是一次戰後德國人面對戰敗的現實,目睹滿目瘡痍的環境,因為對殘破社會歷史的無力感產生的一種超越現實、追尋抽象層面的主觀內心,所掀起的是前所未見的視覺風暴,這就是「表現主義」在電影作品的成就,藉由光影的靈活運用呈現不言可喻的主題性,像是環境的惡劣、人物的個性,這種表達方式也在之後的驚悚片與警匪片處處可見端倪。


gr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