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戰間期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榮耀、希望與和平是古希臘於西元前776年舉辦首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其中蘊含的重要普世價值,運動競賽拒絕任何的武器和政治干擾,打破國家藩籬,透過場上各國選手公平地比賽較勁,宣揚真正的人權信念與奮鬥不懈的運動家精神。

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開啟了這場國際級運動盛會的商機,資本主義的操縱讓龐大經濟利益成為各國政府競相爭取主辦權、訓練更優異的選手的動力。「更快、更高、更強(CITIUSALTIUSFORTIUS)」的奧運宗旨雖然因為商業蓬勃發展被滿足了,禁藥風波、過度商業包裝、政治力量介入,卻是歷屆奧運揮之不去的陰影。

一看到2008年的北京奧運我就聯想到1936年的柏林奧林匹克,傑出的女性導演Leni Riefenstahl為柏林奧運拍攝的影片成為日後紀錄片的典範,無論是畫面的處理或是影片節奏的安排,目前除了電影技術的較為進步以外,這部紀錄片不遜於花費大筆財力、物力、人力創造的大堆頭「成就」,同時我也體認到一件事,想以華麗、磅礡的歡騰氣氛美化獨裁、偏激、沒有人權的真相,是七十多年來沒有長進的失敗。

gr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國文化產業隨著1933年納粹「第三帝國」出現和希特勒的掌權,響起沉淪的喪鐘。宣傳部長Joseph Goebbels很快地下達未來電影製作的指導方針,納粹時代的到來是德國電影發展的轉捩點。Goebbels接二連三地宣告「唯一可能的藝術是那些紮根於國社黨泥土中的」、「我們所要的,並不是把黨的政策改編成劇本(而是)一個把生命裡英雄意識的靈性本能與藝術之永恆律法結合起來的隆重婚禮。」,透過希特勒與納粹政府縝密計算,電影成為「包裹糖衣的毒藥」,在「為德國而死」、「祖國的光榮」、「宣揚國家意志」的外表下,傳達帝國邪惡的意識形態。

此一時期的德國電影,在政府強烈控制之下產生了幾種樣板內容:1.美化死亡。歌誦為國家政府奉獻生命的行為,「慷慨赴死」是最崇高的精神;2.「超人意志」的突顯。刻意強調征服者與領導人的外在形象與魅力,使大眾甘心臣服,願意受其驅使;3.強調民族輝煌歷史與完美人格。意圖喚起人們的國家意識與民族認同,凝聚團體力量並且效忠領袖。在這些主題以外,醜化反對黨、鎮壓異己或是惡意侮辱敵對陣營也是宣傳重心,法西斯主義藉由電影媒體的播映,扭曲大部分國家民眾的心智,同時也鞏固了冷血殘酷的政權。

經歷德國戰敗、主權轉移等一連串政局變化的動盪,60年代中期以後出現的德國新電影導演,開始從影片探討、詮釋德國的過去與人民內在情緒的改變。記得執導入圍2008年奧斯卡最佳外國影片《愛在波蘭戰火時》的導演安德烈.華依達曾表示:「解決政治及社會問題的最佳治療行為,就是把歷史事實展現並誠實地陳述出來,傷口也因而才可以痊癒。」,德國導演持續地從自我反省、重新思考或更複雜的心態角度述說已經過去卻不能遺忘的回憶。迄今回溯歷史事件已經是德國電影題材的主流之一,那麼台灣歷史是不是也能這樣子真實陳述?想一想,1947年的「228」何時才能誠實地在世人面前呈現,不再是一段失落的記憶。

gr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