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電影的耀眼時期早在1919年勞勃偉尼(Robert Wiene)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便讓世人認識到電影的藝術價值,而非單純視為一種通俗的娛樂品,片中乖誕不經的造型和布景,導演大膽描述精神病態人物的行為與最後令人頭皮發麻的結局,讓這部片子在電影藝術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之後F.W.莫勞(F.
可惜希特勒上台、納粹掌權,德國電影從此就在「為祖國而死」、「祖國的榮光」、「無所不在的德國」等為了對內對外鞏固希特勒個人主義與德意志民族的驕傲的動人口號下,只剩那股偏執的法西斯野心。雖然當時有麗妮李梵史塔(Leni Riefenstahl)----一個有才能的女演員與導演,拍攝令人刮目相看的「意志勝利」(Triumph of the Will)與「奧林匹亞」(Olympiad)成為紀錄片的先驅,不過整體看來,當時電影的局面已不若二零年代予人的震撼。
二次戰後、納粹垮台,德國電影低靡一時,四零、五零年代充斥風花雪月的愛情片、粗製濫造的緊張懸疑片、低俗至極的色情片。六零年代初期也因為兩德分裂、電視競爭,使得電影業進入寒冬,1961年的電影產量只有69部,是1952年以來的最低潮。德國電影工業就潛伏於這樣的氛圍,在六零年代中期開始扭轉、展露希望。
首先,1962年Oberhausen影展中由20多位導演署名呼籲年輕一代應努力創作取代前一代人(歐伯豪森宣言28.02.1962),而後又透過政府與電視台大力贊助劇情長片的拍製(1965年『青年德國電影評議委員會』Kuratorium junger dentscher Film)不以商業成功成功與否的原則*使得年輕又充滿創造力的新興電影工作者像是:荷索(Werner Herzog)、法斯賓達(Rainer Werner Fassbinder)、溫德斯(Wim Wenders)、雪朗多夫(Volker Schlondorff)、布拉姆斯(Helma Sanders-Brahms)等紛紛大展身手,在國際重要影展都相繼大放異彩,70年代的電影業便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多樣化的片型,上承20年代的德國新電影運動終於開花結果。
70年代的「德國電影奇蹟」就在被國內外看好之際,卻發生不幸的消息,新電影的主力法斯賓達在1982年去世,電影的復興運動似乎就此終止;德國電影市場又面臨好萊塢影片的大舉進攻,外國影片席捲德國大部分的票房收入。德國影壇其實不乏創意,但是面對美國商業片的逼近,他們應該如何迎接所面臨的挑戰,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是台灣電影界一直以來所不斷摸索思考的。
*經費補貼的條件從初期的不設限到後來愈見短絀的基金才開始有了限制委員會的基金是由無利息的製片費用或貸款方式分配再回收這些影片的資金以便資助下一批影片但因為藝術價值高過實際商業價值委員會都沒法回收其大部分的投資額到1967年基金幾乎見底之後頒布的電影發展法、電影發展局(Filmfoerderungsanstalt)對補助款限定在「是觀眾自己想花錢去看的那些電影」
資料來源:
「世界電影」
NO.113 P121 專題報導:德國電影文藝復興的健將/鄒瀛,民67
NO.153 P.57、NO.154 P.54德國新電影的震撼(一)(二)/劉森堯,民69-70
「電影欣賞」
NO.23 P.34 如果有所謂日爾曼魂—表現主義電影、納粹電影以致德國新電影速寫/劉佳音,民75
NO.30 P.59、NO.31 P.59電影工業探討4-1、4-2:德國新電影的起源:談西德政府補助電影的各種措施(上)(下)/珍‧道本原著,李道明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