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一種視覺影像的表達,作為描述歷史的工具發展成為一項新的學門----「影像史學」(海登懷特, Hayden White)。講述過去的文化除了靜態展的文物陳列,就屬影像紀錄的動態傳達,歷史想以電影傳遞事件始末於外界是否能夠成功吸引世人目光,張教授給了三點原則作思考方向1.世界性題材,2.可層層疊疊深入探討,3.驚人的震撼力。簡單地講,一部成功的歷史主題電影能讓觀眾在外在得到視聽震撼,而拍攝議題又能在個人內在激起思考反省,像是美國環球公司於1993年出品的《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就是成功的例子,此片是由真人實事改編,背景設定在二戰期間,當時納粹慘無人道地進行猶太人撲殺的行動,身為德國商人的辛德勒為了隱匿保護被迫害的猶太人,他散盡所有財產,讓在工廠裡的所有猶太工人都能免於送往集中營的命運,他的義行讓超過一千兩百名猶太人得以逃過死亡威脅,他去世之後,以色列大屠殺紀念館嘉許他為「國際義人」,表彰他抵抗納粹、拯救生命的正義與良知。
許多得到影展獎項肯定的劇情片《帝國毀滅》(Der Untergang)、《帝國毀滅2大審判》(Sophie Scholl- The Final Days)、《戰地琴人》(The Pianist)、《錫鼓》(Die Blechtrommel)、《何處是我家》(Nowhere in Africa)、《竊聽風暴》(Das Leben der Anderen)、《偽幣製造者》(The Counterfeiters)都是以歷史事件為主題且為華人世界熟知的電影,有的是真實歷史事件,有的帶有部分真實性,公眾隨著電影的拍攝角度了解片中事件的來龍去脈,藉以達到反思並進行社會教育。
《諾言》(Das Versprechen)是屬於帶有部分真實性的歷史劇情片,以冷戰下的一對德國戀人發生的故事,講述阻隔東西德的柏林圍牆不止實物化兩方冰凍三尺的國際勢力,更代表無數分離與悲哀發生在那道綿延百公里的高牆底下。
Konrad和Sophie是一對大時代悲劇的戀人,他們生活在同一個都市卻無法相守,經過漫長等待,三十年後圍牆終於倒塌,只是他們能在彼此都擁有不同的生活後,還能期待兩人都像當年一樣嗎?導演瑪格利特‧馮‧特洛塔Margarethe von Trotta以女性觀點描繪出德國歷史與社會個人的變化糾葛,在一個動盪不安的情況沒有人能夠置身其外。
諾言乎?失言乎?
柏林圍牆在
導演瑪格麗特.馮.特洛塔(Margarethe von Trotta AD1942~)在本次影展撥放的作品有:
諾言Das Versprechen、德國姊妹 Die bleierne Ze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