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德意志共和國(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BDR,簡稱西德)於1949年成立採行中央、地方分權的聯邦制度,實施民主開放的經濟政策,相較於德意志民主共和國(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DDR,簡稱東德)尋求國際社會的認可,西德政府在法理上絕不對德國統一輕言放棄,縱使美國為首的佔領軍力促各邦召開制憲會議制定憲法,仍舊堅持德國未統一之前不能制定憲法,只能以暫時性的基本法(Grundgesetzt)作為過渡時期的國家法典。
看到1961年柏林圍牆建立、1972年兩德基礎條約的簽訂、冷戰融冰與國際局勢走向和解,讓當時在位的柯爾總理(Helmut Kohl)於
事實上東西德邁向“統一Einigkeit”(或是謝教授所言東德“併入Beitritt”西德)的結果,可以觀察東德一直就有的困境。一是經濟不良,謝教授認為東德施行國家極權的社會主義造成民生困窘,電影《柏林圍牆》(Die Mauer)詳實描述東德人生活情景,其中一幕是孩子不得已偷工廠銅條,心中惴惴不安只因為他偷的還是國家的財產。第二個困境是政治上的不自由,1953年東柏林人民起義失敗,著名的德國劇作家Bertolt Brecht寫了一首題為《解答》(Die Loesung)的詩:
Nach dem Aufstand des 17. Juni
Ließ der Sekretär des Schriftstellerverbands
In der Stalinallee Flugblätter verteilen
Auf denen zu lesen war, daß das Volk
Das Vertrauen der Regierung verscherzt habe
Und es nur durch verdoppelte Arbeit
zurückerobern könne. Wäre es da
Nicht doch einfacher, die Regierung
Löste das Volk auf und
Wählte ein anderes?
作者協會的祕書長,
在史達林大道散發傳單,
宣稱人民對政府已喪失了信心,
只有加倍努力才能贏回信心。
在此情況下,不是更容易將政府解散,
好讓人民選出另一個政府嗎?
雖然詩人對西方資本主義批評不遺餘力,在本首詩中卻深切表達對政府的不滿與主張人民的重要性。
所有對人權自由的要求和抗爭都在東德政府強力鎮壓一時平息,然而人民的怒火卻未成灰燼,反成為1989年最後一波浪潮的導火線。
「“Die Mauer”對於政治社會及個人的影響,或許得三十年後才能告一段落。」最近(二十七日)由德通社發布的一則來自柏林的消息剛好呼應教授的看法,根據柏林自由大學進行的調查,西柏林有一成一、東柏林有一成二比例的受訪者,認為寧可柏林圍牆存。在前東德人認為西德自恃一切,以「殖民方式」征服東德;德西居民則是最常批評東德人不獨立自主、耽溺自憐,迄今仍常以帶有貶抑之意的Wessi(西部佬)、Ossi(東部佬)互稱對方。
德國統一與東歐鐵幕一面一面傾覆,民主浪潮次第打向高壓極權政體,迫使封閉的共產政權必須面對人民要求開放及下台的聲浪。相比最後東歐共產國家的垮台,亞洲因為缺乏真正的民主典範,沒有一個民主前鋒可以作為極權政府的對照與人民衷心嚮往的模範,中國共產黨在六四天安門的血腥屠殺之後,權力地位更加不可動搖,繼蘇聯瓦解,中國代之成為共產世界的新領導,民主共和的希望被高壓統治與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壓制,十分慶幸自己能生活在迥異於中國的台灣,得以在具備法治且高度自由的社會行使天賦人權,但是我們不能忘記歷史教我們認識:唯有勇於向極權挑戰才能得到完整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