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n 17 Tue 2008 14:55
德光掠影三部曲
- Sep 05 Fri 2008 23:15
V怪客【V for Vendetta/ V wie Vendetta (Germany)】(2005)
V怪客【V for Vendetta/ V wie Vendetta (Germany)】(2005)
- Aug 21 Thu 2008 10:08
二次大戰歷史劇情片介紹之一【奧斯卡得獎、入圍影片】
² 《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由美國知名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執導,獲得1993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英國電影金像獎、日本電影金像獎等多項國大獎項的肯定。全片以黑白色調拍攝納粹德國佔領的波蘭所發生的感人故事。德國商人奧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Liam Neeson 飾)結交納粹軍官,藉此獲得大筆軍需品訂單,他從剛開始惟利是從、想盡辦法發戰爭財,到後來願意散盡家產,以雇用工人的名義拯救更多無辜猶太民眾免於被殺的命運。本片是奧地利作家托馬斯‧肯尼利(Thomas Keneally)真人真事的暢銷小說改編而成,全片符合史實發生背景在波蘭拍攝,導演深厚的執導功力與片中演員Liam Neeson(飾演主人翁 Oskar)、Ben Kingsley(飾演Oskar 的猶太籍會計師)、Ralph Fiennes(飾演冷血納粹軍官)逼真的演技,都讓本片除了刺激緊張的劇情之外還有了更多矚目的焦點。
² 《何處是我家》(Nirgendwo in Afrika)獲得2002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榮耀,由同樣曾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走出寂靜》(Jenseits der Stille)的導演Caroline Link拍攝。劇情描寫Redlich一家因為猶太身分在希特勒執政後(1938年)飽受威脅,為了躲避迫害只能舉家搬遷海外,面對一個全新陌生的環境,他們從排斥、適應以至於認同的故事。本片改編德國作家Stefanie Zweig於1999年出版的自傳,作者以自身幼年因為納粹政權全家遷徙非洲肯亞的經歷為題材。
全片拍攝方式不同於大多數的二戰劇情片,而是採取「感同身受」的角度:影片裡主角一家只能從德國傳來的消息,得知猶太人在納粹政權下的悲慘遭遇;搬遷到英國殖民地的Redlich家庭也受到戰爭影響,異地的生活使得夫妻的認知出現嫌隙,而男主人先是被英軍俘虜,待風波平息後又從軍參戰,等到戰事結束、重新得到律師工作的男主角在他想回去德國時,卻發現妻子女兒已經融入了新的生活。在那個戰爭的時代,留在原地與離開家園都得面對內心的掙扎和獨自承受外人不解的辛苦,看完影片之後所有人都應該體認,戰火一但開啟,沒有任何人能夠置身事外,大家都得為它付出代價,我們都應該珍惜並維護得來不易的和平。
- Aug 18 Mon 2008 16:18
【德光掠影】影展第三部曲座談會觀後感----「猶太幽默」,影片呈現風格與歷史再現
第三部曲:說不完的故事.不只屠殺(納粹德國與二戰前後)
與談人:張守慧(中華民國德語文學者暨教師協會理事長,任教於文藻外語學院德國語文系)
黃建業(國家電影資料館前館長,任教於台北藝術藝術大學戲劇系)
- Aug 15 Fri 2008 18:21
影展座談會【第二部曲:六零、七零年代恐怖主義】討論摘錄與感想
- Aug 12 Tue 2008 13:30
看《1936柏林奧運》紀錄片
榮耀、希望與和平是古希臘於西元前776年舉辦首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其中蘊含的重要普世價值,運動競賽拒絕任何的武器和政治干擾,打破國家藩籬,透過場上各國選手公平地比賽較勁,宣揚真正的人權信念與奮鬥不懈的運動家精神。
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開啟了這場國際級運動盛會的商機,資本主義的操縱讓龐大經濟利益成為各國政府競相爭取主辦權、訓練更優異的選手的動力。「更快、更高、更強(CITIUS、ALTIUS、FORTIUS)」的奧運宗旨雖然因為商業蓬勃發展被滿足了,禁藥風波、過度商業包裝、政治力量介入,卻是歷屆奧運揮之不去的陰影。
一看到2008年的北京奧運我就聯想到1936年的柏林奧林匹克,傑出的女性導演Leni Riefenstahl為柏林奧運拍攝的影片成為日後紀錄片的典範,無論是畫面的處理或是影片節奏的安排,目前除了電影技術的較為進步以外,這部紀錄片不遜於花費大筆財力、物力、人力創造的大堆頭「成就」,同時我也體認到一件事,想以華麗、磅礡的歡騰氣氛美化獨裁、偏激、沒有人權的真相,是七十多年來沒有長進的失敗。
- Aug 10 Sun 2008 14:34
納粹時期的德國電影
德國文化產業隨著1933年納粹「第三帝國」出現和希特勒的掌權,響起沉淪的喪鐘。宣傳部長Joseph Goebbels很快地下達未來電影製作的指導方針,納粹時代的到來是德國電影發展的轉捩點。Goebbels接二連三地宣告「唯一可能的藝術是那些紮根於國社黨泥土中的」、「我們所要的,並不是把黨的政策改編成劇本…(而是)一個把生命裡英雄意識的靈性本能與藝術之永恆律法結合起來的隆重婚禮。」,透過希特勒與納粹政府縝密計算,電影成為「包裹糖衣的毒藥」,在「為德國而死」、「祖國的光榮」、「宣揚國家意志」的外表下,傳達帝國邪惡的意識形態。
此一時期的德國電影,在政府強烈控制之下產生了幾種樣板內容:1.美化死亡。歌誦為國家政府奉獻生命的行為,「慷慨赴死」是最崇高的精神;2.「超人意志」的突顯。刻意強調征服者與領導人的外在形象與魅力,使大眾甘心臣服,願意受其驅使;3.強調民族輝煌歷史與完美人格。意圖喚起人們的國家意識與民族認同,凝聚團體力量並且效忠領袖。在這些主題以外,醜化反對黨、鎮壓異己或是惡意侮辱敵對陣營也是宣傳重心,法西斯主義藉由電影媒體的播映,扭曲大部分國家民眾的心智,同時也鞏固了冷血殘酷的政權。
經歷德國戰敗、主權轉移等一連串政局變化的動盪,60年代中期以後出現的德國新電影導演,開始從影片探討、詮釋德國的過去與人民內在情緒的改變。記得執導入圍2008年奧斯卡最佳外國影片《愛在波蘭戰火時》的導演安德烈.華依達曾表示:「解決政治及社會問題的最佳治療行為,就是把歷史事實展現並誠實地陳述出來,傷口也因而才可以痊癒。」,德國導演持續地從自我反省、重新思考或更複雜的心態角度述說已經過去卻不能遺忘的回憶。迄今回溯歷史事件已經是德國電影題材的主流之一,那麼台灣歷史是不是也能這樣子真實陳述?想一想,1947年的「228」何時才能誠實地在世人面前呈現,不再是一段失落的記憶。
- Aug 09 Sat 2008 23:08
一次大戰後的德國電影----表現主義的興起
達達主義(Dadaism)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戰敗的影響誕生了藝術家對野蠻戰爭的反抗想法,他們認為戰爭的出現與中產階級僵化、呆板而且充斥社會各個角落的舊秩序相關,於是這種反抗、顛覆的思想轉變為力量,他們在藝術創作方面有了變化。在作品上他們刻意證明其藝術性,反對創作規律,內容的偶然、隨意、沒有邏輯、脫離現實的主張是達達主義的特點,然而作品雜亂無章、失去形式與本質的統一性,也是創作無法持久的原因,此種放棄美學結構原則的藝術流派,終究只能在大時代裡曇花一現。
達達主義的前身是盛行於20世紀初(1910-1925)的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表現主義者在繪畫雕塑方面有著造型簡易、形狀不固定、扭曲、表面化的特徵,畫家善於運用強烈反差的色彩在描繪的對象上,尤其形體線條的模糊與光影晃動的特色受到印象派畫風影響甚大,之後表現主義漸漸擴散到其他領域。
表現主義風行的同時,也是資本主義興盛的時期,然而資本主義造成強烈的社會貧富不均,與自由平等的人道思想相背,於是人民有了反對既有秩序、創造更好的社會自由的念頭。「革命」的想法也在電影界發酵,導演Robert Wiene的《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F.W. Murnau的《吸血鬼》、《最後之人》、Fritz Lang的《馬布斯博士》、《大都會》都是這個時代的佳作。
- Jul 31 Thu 2008 16:38
《第九日》(Der Neunte Tag)感想介紹

- Jul 30 Wed 2008 21:16
我看「影展座談會《德國分裂與統一 與談人:謝志偉》」感想
1945年4月5日德國無條件投降,盟軍依照戰時作出的決議,劃分德國為四區,由美、蘇、英、法分區佔領,開啟未來「兩個德國」的局面。
聯邦德意志共和國(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BDR,簡稱西德)於1949年成立採行中央、地方分權的聯邦制度,實施民主開放的經濟政策,相較於德意志民主共和國(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DDR,簡稱東德)尋求國際社會的認可,西德政府在法理上絕不對德國統一輕言放棄,縱使美國為首的佔領軍力促各邦召開制憲會議制定憲法,仍舊堅持德國未統一之前不能制定憲法,只能以暫時性的基本法(Grundgesetzt)作為過渡時期的國家法典。
看到1961年柏林圍牆建立、1972年兩德基礎條約的簽訂、冷戰融冰與國際局勢走向和解,讓當時在位的柯爾總理(Helmut Kohl)於1989年11月9日訪問波蘭時才剛發表「有生之年是看不到統一了」的言論,沒料到下一刻就聽到柏林圍牆倒了下來。
- Jul 29 Tue 2008 14:19
Versprechen oder ver-Sprechen?----影展開幕講座座談側寫
電影是一種視覺影像的表達,作為描述歷史的工具發展成為一項新的學門----「影像史學」(海登懷特, Hayden White)。講述過去的文化除了靜態展的文物陳列,就屬影像紀錄的動態傳達,歷史想以電影傳遞事件始末於外界是否能夠成功吸引世人目光,張教授給了三點原則作思考方向1.世界性題材,2.可層層疊疊深入探討,3.驚人的震撼力。簡單地講,一部成功的歷史主題電影能讓觀眾在外在得到視聽震撼,而拍攝議題又能在個人內在激起思考反省,像是美國環球公司於1993年出品的《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就是成功的例子,此片是由真人實事改編,背景設定在二戰期間,當時納粹慘無人道地進行猶太人撲殺的行動,身為德國商人的辛德勒為了隱匿保護被迫害的猶太人,他散盡所有財產,讓在工廠裡的所有猶太工人都能免於送往集中營的命運,他的義行讓超過一千兩百名猶太人得以逃過死亡威脅,他去世之後,以色列大屠殺紀念館嘉許他為「國際義人」,表彰他抵抗納粹、拯救生命的正義與良知。
許多得到影展獎項肯定的劇情片《帝國毀滅》(Der Untergang)、《帝國毀滅2大審判》(Sophie Scholl- The Final Days)、《戰地琴人》(The Pianist)、《錫鼓》(Die Blechtrommel)、《何處是我家》(Nowhere in Africa)、《竊聽風暴》(Das Leben der Anderen)、《偽幣製造者》(The Counterfeiters)都是以歷史事件為主題且為華人世界熟知的電影,有的是真實歷史事件,有的帶有部分真實性,公眾隨著電影的拍攝角度了解片中事件的來龍去脈,藉以達到反思並進行社會教育。
- Jul 29 Tue 2008 14:10
《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哈夫納1914-1933回憶錄》(Geschichte eines Deutschen. Die Erinnerungen 1914-1933)讀後感
哈夫納讓人明白,希特勒為何能夠上台。-------德國《法蘭克福通論報》FAZ
本書將來一定會被證明是一部永恆的良心經典,見證著一個邪惡正權與及艇瘋狂時代興起的深層原因。--------南方朔
- Jul 25 Fri 2008 13:01
小談德國電影的發展
德國電影的耀眼時期早在1919年勞勃偉尼(Robert Wiene)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便讓世人認識到電影的藝術價值,而非單純視為一種通俗的娛樂品,片中乖誕不經的造型和布景,導演大膽描述精神病態人物的行為與最後令人頭皮發麻的結局,讓這部片子在電影藝術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之後F.W.莫勞(F.W. Murnau)改編自Bram Stoker的小說「怪物德拉庫新」(Dracula)的「吸血鬼」(Nosferatu)、「最後之人」(The Last Laugh),與名家佛立茲朗(Fritzz Lang)以未來21世紀為背景的預言影片「大都會」(Metropolis),都是一次戰後德國人面對戰敗的現實,目睹滿目瘡痍的環境,因為對殘破社會歷史的無力感產生的一種超越現實、追尋抽象層面的主觀內心,所掀起的是前所未見的視覺風暴,這就是「表現主義」在電影作品的成就,藉由光影的靈活運用呈現不言可喻的主題性,像是環境的惡劣、人物的個性,這種表達方式也在之後的驚悚片與警匪片處處可見端倪。